分身術──身體意象的敘事與寓言

長久以來,肖像、人物與身體在藝術題材中佔有相當高的比例,廣泛體現藝術家的社會反思及個人抒情等目的。本展以「身體圖景」(Bodyscape)作為觀看切點,將作品中的身體及其形塑的意象視為景觀,以解讀其中的象徵語彙,從而提問身體與個人現實之間的關聯。同時藉由「分身術」作為激發該議題之起點,檢視身體意象之源頭,以及藝術家對世界的觀察與想像。

「分身」,憑藉與現實相類似的形象,抑或與現實相連結的情感記憶,形成「複數」型態的體系,展現多重的身體圖景。本展展出的50幅作品,回應「分身」與「分身術」之議題,不僅指同一形象的共時出現、淺意識角色的隱然現形,或喻寫社會的一齣劇場,又或者是對個人生活有意識的某種註解。因此,有關身體意象的諸多詮釋,更需對「分身術」進行解讀。

德國藝術史學家貝爾亭(Hans Belting)認為圖像仰賴象徵意義因此有了生命,一旦人們對圖像產生感知、記憶等經驗,圖像即存活,猶如活在一個繪畫的虛擬身體之中。藝術家透過身體意象的敘事形式,藉由作品則賦予分身一個可見的身體,喚起觀者的感知及記憶,並促使畫中無數的「分身」躍現於觀眾面前!本次展出作品橫跨1950至90年代的油彩、水彩、水墨、版畫等多種媒材類型,反映戰後時代藝術家多元探討身體意象中的「註解日常」,以及喻寫當下現實及未來的「寓言圖景」。

 

藝術家 依姓氏筆畫排序

江賢二、何耀宗、吳宇棠、呂振光、李文謙、

邱瓊暖、洪天奎、洪根深、洪敬雲、侯立仁、

高山嵐、袁金塔、孫家勤、張洸照、張淑美、

梁秀中、許自貴、陳介一、陳世強、陳俊男、

陳香吟、陳 哲、陳景容、陳貺怡、陳懷恩、

彭萬墀、曾仕猷、湯運添、馮承芝、黃進龍、

黃銘祝、楊興生、廖修平、趙惠玲、劉俊蘭、

鄧獻誌、鄭治桂、盧明德、謝里法、韓湘寧、

羅 芳、譚行健、蘇世雄、蘇憲法、顧炳星
 

展覽系列講座活動陸續推出,歡迎追蹤師大美術館臉書專頁!

當代策展中的身體與空間
12/20(三)10:00 林裕軒老師。師大美術館 7 F

於是,潘朵拉就打開了她的仙盒
12/22(五)14:00 吳宇棠老師。師大美術館 7 F

 

主辦單位|國立臺灣師範大學
執行單位|師大美術館籌備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