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6-05, Blog
臺師大美術系114級畢業展「透明島」系列報導-在祈願與凝視之間:徐瑨安的宗教意象裝置創作

「我想透過那些看似熟悉的宗教形象,引導觀眾進入一種模糊的祈禱狀態,不是要他們信什麼,而是讓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,感受到那種無處投遞願望時,仍然想合十雙手的衝動與沉默。」
ㄉ

祈禱,是一種古老卻仍被不斷實踐的行為,對藝術家徐瑨安而言,祈禱並非某種宗教儀式的專利,而是一種人類共同的精神需求。這件作品,便是在這樣的出發點上生成——他以一種靜默卻不被動的姿態,引導觀眾從觀看進入感受,再從感受回望自己與願望的關係。徐瑨安所創作的這件作品,看似是一組帶有傳統樣貌的裝置:捲軸、佛像、架構明確的空間場域,卻又因使用漆料、錦紙等材質,滲透出強烈的當代性。他說:「我沒有那麼虔誠,只是喜歡這個形象。」這樣的坦誠,反而讓觀者更能從中體會祈禱的本質——不是屬於某個宗教的,而是源自人類共同面對未知與哀傷的方式。

ㄍ

作品的誕生並非始於信仰,而是來自一種純粹的感知與經驗。起初的創作動機,是對人們為何「將願望寄託在另一種精神層次」的好奇,然而在創作過程中,瑨安遭逢了成年以來第一位至親的離世,他也因此切身體會到「祈禱」不再只是某個形象的描繪,而是一種內在情感的出口與容器,他反覆進行祈禱的動作,不再為了宗教形式,而是出於對「願」的真實渴望。

 ˇ

儘管使用了大量佛教元素——佛像、觀音、甚至象徵性的道具與符碼——徐瑨安卻並未將這些作為信仰的宣告。他形容自己的方式是「借形」,讓觀者進入一種無需教條的氛圍。「我們不是道教也不是佛教,但我們會在廟裡拜一下」,這種普遍又曖昧的文化狀態,正是他試圖捕捉的祈禱場域:無需定義,只需誠實。

ˇ 

更重要的是,徐瑨安並未強迫觀者接受他的詮釋,而是巧妙地「引導觀看」。這種引導,不是用文字或說明板強加意義,而是在空間中安排視角與高低落差,創造出一種「仰望」的體驗。他說:「我沒有掛假燈,也不是要你仰望,但你會不自覺地往上看。」這樣的觀看角度,使觀者在無言中進入祈禱的狀態,不再只是看見作品,而是在作品中與自己對話。

 ㄅ

徐瑨安希望觀眾能在作品中感受到「一個願」的存在。不是特定的願,也非宗教性的訴求,而是一種被共感的願望,一種我們在人生的某些時刻,低頭閉眼、合十雙手時都曾經歷過的心情。這件作品如同祈禱本身,不在於音量與形制,而在於那份不被說出的真實。